当前时间:
行业要闻 - 我国中药材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
我国中药材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
 

为做好市场信息引导和服务,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组织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热科院、中国食用菌协会等有关机构的专家,形成一系列特色农产品市场与产业分析调研报告。经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同意,中国农业监测预警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将全文转载《特色农产品市场与产业分析调研报告》。报告观点由署名专家负责,知识产权归农业农村部和作者共有,转载、转发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多达12807种。中药材广植于我国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产业是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中药材生产和市场状况,提出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组织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对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综合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一是中药材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但优良品种短缺的问题亟待解决;二是中药材消费量逐年增加,由此造成的野生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的风险需高度重视;三是加工流通趋于规范,但因多头监管或监管错位导致的中药材来源混杂、难以追溯的现状依然存在;四是进出口品种数量年际间波动较大,但中药材贸易顺差格局或仍将保持。五是中药材价格暴涨暴跌等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仍需防控。六是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成本高、种植效益预期不稳定依然是阻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中药资源品种达12807种,常用的600多种中药材中,有300多种已实现人工种养,栽培、养殖中药材品种的产量占中药材供应量的70%以上。

(一)生产现状

1.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11-2018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增长了2566万亩,增长率90.35%;中药材行业产量增加141.1万吨,增长率46.19%。2018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406万亩,比上年增长7.16%(图1);中药材行业产量446.6万吨,比上年增长5.26%(图2)。

图片

图1 2011-2018年中国中药材种植面积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药材天地网

 

图片

图2 2011-2018年中国中药材行业产量

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中药材贸易网

 

2.生态种植模式逐步形成。全国已有21个省市区约60余种中药材开展了生态种植的探索和实践。如东北地区人参生态种植(林下参)模式,华北地区连翘“二保护、三不管、二混栽”野生抚育与生态种植技术模式,浙江省重楼、三叶青、金线莲、前胡、黄精等林下生态种植与仿野生栽培模式,宁夏蒙古黄芪农田栽培中形成的“春发草库、伏耕培肥、秋季播种、双膜覆盖、水肥一体、农机农艺结合”的农田生态种植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等,均采用模仿野生生境的生态种植方式,从源头上有效提升了中药材质量和安全性。

(二)消费现状

1.中医诊疗量上升促进中药材消费量增长。2014-2018年,全国中医类医院增加了1207所,增长率32.3%,中医类医院诊疗量增长了9994.6万人次,增长率18.8%。2011-2018年,中国中药材的消费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11年中国中药材市场需求量为289.5万吨,2018年增长至420.3万吨,增长率42.5%(图3)。

 

图片

图3 2011-2018年中国中药材消费量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药材天地网

 

2.药食同源品种消费量增幅明显。2014-2017年,药食同源品种消费需求总量年增长率由5.4%提高至9.5%,远高于非药食同源品种(图4)。其中以人参、三七、枸杞子、黄芪、当归、花茶等药食同源品种增幅相对较高。

 

图片

图4 2014-2017年药食同源品种需求总量年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药材流通市场分析报告2017

 

(三)加工流通现状

1.中药饮片产业发展态势向好。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成中药饮片。2014-2018年,中国中药饮片行业销售收入增长40.7%(图5),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抽检合格率提升20个百分点(图6)。

 

图片

图5 2014-2018年中国中药饮片行业销售收入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药材天地网

 

图片

图6 2014-2018年中国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抽检合格率

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2.流通追溯体系初步建立。2018年已初步建成了以中央、地方追溯管理平台为核心,以中药材种养殖、中药材经营、专业市场、中药饮片生产、中药饮片经营和使用六大环节追溯子系统为支撑的流通追溯体系,涉及全国18个省(市)约2000家企业、1.5万家商户。

 

(四)进出口现状

1.中药材进口额波动明显。2014-2018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的进口额波动幅度明显。其中,2014-2016年,由于大宗品种量价齐跌,中药材及饮片进口额下跌幅度较大,下降39.1%;2017-2018年进口额逐渐上升,2018年较2016年增长107.1%,较2014年增长26.1%(图7)。

 

图片

图7 2014-2018 年中国中药材及饮片进口额

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中国海关

 

2.出口额波动性下降。2018年,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量降至19.8万吨,降幅11.3%;出口额10.3亿美元,降幅9.5%;2018年出口额较2014年降20.8%(图8)。

 

图片

图8 2014-2018 年中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额

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中国海关

 

(五)市场价格

 

1.市场价格整体趋于下行。2014-2018年,全国中药材价格走势整体趋于下行,且年际间波动明显(图9)。

 

图片

图9 2014-2018年中药材综合200价格指数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2.家种中药材价格呈整体下行趋势。2014-2018年,家种中药材价格整体下行,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初,价格虽有反弹,但总体下降趋势明显(图10)。

 

图片

图10 2014-2018年中药材家种100价格指数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3.野生中药材价格呈平稳上涨态势。2014-2018年,野生中药材市场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间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上涨趋势明显(图11)。

 

图片

图11 2014-2018年中药材野生99价格指数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六)成本收益(以甘肃当归为例)

 

目前,农户种植当归成本约1350元/亩(主要含种子种苗、农药、化肥、初加工、材料等费用),人工成本基本不计;种植大户通过承包土地进行种植,每亩种植成本约3300元。如按2018年当归鲜货平均每亩单产450公斤(折干货每亩129公斤),鲜货统货平均价格每公斤6元、干货统货平均价格每公斤30元计。农户种植当归,鲜货出售平均每亩收益约1350元,干货出售平均收益约2520元;种植大户承包土地种植和合作社种植当归,鲜货出售平均每亩收益约-600元,干货出售平均收益约570元。

 

因中药材各品种种植方式不一,种植成本收益差异较大。就甘肃而言,农户自主种植(不计人工及土地成本)效益尚可,种植大户承包土地种植,成本相对较高。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一)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市场规模稳定增长。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深化,中药材产业区域布局将更加合理,品种结构更加丰富,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种植机械改良,加工工艺技术创新,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市场规模稳定增长趋势将继续保持。

 

(二)药食同源品种需求增大,饲用中药原料品种快速增长。保健食品、天然绿色食品开发,带动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市场的刚性需求增加;中药材用于动物饲料生产,为相关中药材生产提供新的机遇,饲用中草药、植物提取物、生物发酵饲料等所需中药原料的将迎来快速增长。

(三)国际竞争优势和贸易顺差格局将继续保持。“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了中药材贸易范围;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传染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和特有疗效,给中药材带来长期需求上升的积极影响,助推中药材贸易顺差格局稳定。

(四)价格总体小幅上涨,周期性波动明显。受农产品行情波动影响,国内中药材行情出现错峰周期性波动;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质量提升,进而助推价格上涨;“植物抗生素”类药材受疫情影响,年度涨幅波动明显。

三、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一)总体情况

 

中药材广植于我国贫困地区。2018年,甘肃省58个贫困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40万亩,约占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76%,中药材产业覆盖了全省87.9%的贫困县(区),涉及54.6%的贫困人口,中药材核心产区农民种植药材收益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超过50%;云南省88个贫困县中药材覆盖面积突破600万亩,药农人均年收入一般在3100元以上;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660万亩,产值超过150亿元,带动11.63万户贫困户、37.1万贫困人口增收;河北省62个贫困县中,43个县将中药材作为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亩均纯收入近2000元;山西陵川县六泉乡西石盘村人均纯收入7120元,90%以上来自中药材。

 

(二)主要经验

1.注重产业扶贫,加强顶层设计。立足中药材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将贫困户纳入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的脱贫带动作用,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区域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加强顶层设计,高起点、大手笔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和目标,构建发展新格局。

2.发挥特色优势,强化产业培育。针对中药材道地产区的天然优势,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强化特色、放大优势,以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为目标,建立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源头管理,推进中药材产业向品种道地性、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方向发展,形成道地药材独特优势;同时,注重生产大户和龙头企业培育,加强中药材种植、加工及多功能开发的全产业链建设,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3.加强配套政策扶植,建立综合保障机制。通过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以保障农户利益为核心,从政府财政补贴扶持、银行配套贷款支持、保险公司提供风险保障等方面建立多位一体的综合保障机制。

4.多种模式灵活使用,突出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采用“科技推广+扶贫”“市场主体+新经济组织+农户”“企业+劳务输转”“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基地”等多种模式,突出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全方位立体性地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三)典型案例分析

甘肃省陇西县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基地”模式,带动贫困农户参与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工作,脱贫效果明显。2019年全县16个乡镇86个贫困村的81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种植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田11314.65亩,占全县中药材种子种苗面积的22.8%;企业和合作社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555亩,带动7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收益。

甘肃省渭源县通过“科技推广+扶贫”的“造血式”扶贫模式,“市场主体+新经济组织+农户”的企业帮扶增效增收模式,“企业+劳务输转”的就近用工务工模式,2018年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累计带动1800多人就业,户均年实现增收8600多元。

四、主要问题及风险分析

 

(一)主要问题

 

1.繁育种苗优良品种短缺,野生资源品种锐减。一是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不规范,繁育品种质量参差不齐,优良品种短缺;二是对野生资源的无序化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生态恶化、资源枯竭的潜在风险。

2.种植规范化程度低,药用品质和药材质量安全受影响。一是种植规模小,无序跟风种植造成药材道地性丧失、药用品质下降;二是种植管理模式粗放,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当,产品质量安全受影响。

3.加工标准化程度低,仓储运输环节问题多。一是产地加工基础薄弱,标准规范缺乏,以小农户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容易造成产地初加工的模糊监管与监管盲区,加工过程易导致中药材质量品种受损;二是专业仓库缺少,仓储设施与养护技术落后,物流标准与行业监管不力,仓储流通环节人为造成变质、污染,影响药用品质。

4.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经营销售杂乱多样。一是大部分中药材加工前属于农副产品,加工成饮片后则属于药材,生产、加工多头监管或监管错位,导致管理不到位,经营方式杂乱多样;二是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滞后,产品种植信息不透明,市场准入标准缺乏,中药材流通溯源难度加大。

(二)风险分析

1.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影响。气象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中药材生产造成的威胁与日俱增,与气象灾害相伴而生的病虫害,严重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严重威胁中药材产业安全。

2.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风险。中药材生产周期长、道地性强,品种间不可替代,在市场管理工具相对缺失、游资炒作等因素的直接影响下,极易导致市场供需失衡,药材价格暴涨暴跌,种植风险加剧。

3.对外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国际贸易新关系的确定、新市场的开拓、贸易环境及形势的变化,都将给中国中药材进出口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4.疫情的不确定性影响。突发的疫情可导致相关中药材品种市场需求迅速上升,拉动市场价格飙升,对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相关利益主体带来收益。但相对于不能在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药材品种的各环节相关利益主体而言,则可能因为短期内生产经营活动受限,产品流通受阻,面临销货流量下降、产品积压、固定支出增加等风险,对产业发展造成不确定性影响。

五、政策措施建议

 

(一)健全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保障和监管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和扶持,发挥市场活力;建立并完善符合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组织协调、行业咨询、标准制定、监测研究、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保障有序发展。

 

(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中药材生产高质量发展。加强布局和引导,建设国家和区域中药大健康产业示范基地,有序推进道地中药材品牌工程;整合优势资源,培育知名品牌和企业;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中药大健康产品质量和产业效益;加快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的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强化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监管力度,从源头保证中药材质量品质。

(三)加快中药材市场培育,建立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建立现代中药材商业流通体系,完善中药村商业中心和物流中心;发展互联网中药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销售网络渠道;打造现代化中药材电子交易平台;加快质量追溯系统建立,确保中药材质量全程可控。

(四)拓展中药材国际市场,缓解国内供需矛盾。转变发展思路,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创建综合实力强、国际影响力突出的中医药服务贸易示范区,扩大中药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和知名度,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调剂余缺,保障供需基本平衡。

 

 

报告撰稿人:

 

张东伟 甘肃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

王建连 甘肃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经济

 

 

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订阅号        微信群

辽宁省畜牧业协会版权所有 2016 辽ICP备16012756号
地址: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南驻路11号301室 邮编:111000 电话:0419-2306200
网址:www.lnxmxxw.com 邮箱:lnxm@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