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行业要闻 - 深度分析与解读: AMIS2025年2月市场监测报告
深度分析与解读: AMIS2025年2月市场监测报告
 

数据来源世界粮农组织网站,deepseek翻译整理)

一、核心要点与趋势概览

一)全球粮食市场整体态势

1.价格分化显著:玉米因南美干旱及地缘冲突引发供应担忧,价格涨至 15 个月高点。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小麦、大米和大豆价格同比下跌。不过,欧盟、俄罗斯、乌克兰、北美等冬小麦产区面临的天气风险,支撑着局部小麦价格。

2.库存压力凸显:小麦、玉米、大米、大豆这四大作物库存普遍收缩。其中,玉米库存预计下降 4.3%,小麦库存减少 2.9%,清晰显示出市场供需关系趋于紧张。

3.贸易政策风险犹存:美国潜在的贸易政策调整,及其对国际伙伴产生的影响,有可能重塑全球粮食贸易格局。

二)气候变化与生产挑战

1.2024 年极端气候影响2024 年全球气温达到 1850 年以来最高,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如拉尼娜现象。这导致了阿根廷玉米、乌克兰冬小麦等区域性减产,同时也产生了种植结构调整的需求。

2.长期产量增长隐忧:尽管从 1961 - 2021 年全球粮食总产量增长了 4 倍,但过度依赖占全球热量供应 50% 的 “四大作物” 的单一化种植模式,加剧了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二、分作物深度解析

1.小麦

供需动态2024 年小麦产量与上一季持平,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美国的增产抵消了欧盟和俄罗斯的减产。中国进口减少以及俄罗斯出口配额收紧,致使小麦贸易量下调,库存降至 153.9 百万吨(FAO - AMIS 预测)。

风险点:乌克兰南部干旱以及俄罗斯冬季高温,给冬小麦越冬带来风险,可能进一步冲击 2025 年小麦供应。

2.玉米

南美危机主导市场:阿根廷高温干旱严重影响早播玉米,巴西因降雨不均导致播种延迟,这些因素推动国际玉米价格大幅飙升。

贸易与库存情况:全球玉米贸易量预计下降 6.7%,主要受中国需求疲软和巴西出口减少的拖累。美国库存下调,全球库存可能降至 127.3 百万吨(IGC 预测),为 2016 年以来最低水平。

3.大米

区域分化与政策博弈:东南亚地区(如越南面临盐碱化威胁)与非洲(多国增产)的大米生产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印度大米出口反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紧张局势。

库存与粮食安全:全球大米库存创新高,达到 204.5 百万吨,但库存主要集中在出口国,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依然脆弱。

4.大豆

南美生产波动:阿根廷、美国大豆减产,而巴西、加拿大增产,相互抵消,大豆供应链韧性受到考验。

价格与库存:由于中国、欧盟生物燃料政策推动压榨需求强劲,支撑了大豆价格。同时,全球大豆库存压力有所缓解,降至 35.3 百万吨。

三、结构性挑战与政策启示

1.气候适应与技术创新

品种研发优先级:需加快培育耐高温、抗旱涝的作物品种,如越南的抗盐碱水稻,减少对 “四大作物” 的过度依赖。

精准农业投入:结合卫星监测与区域气候模型,优化种植周期,以应对拉尼娜 / 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波动。

2.贸易与政策协调

减少扭曲性政策:生物燃料补贴与出口限制(如俄罗斯小麦配额)等政策加剧了市场波动,需通过多边机制(如 AMIS)来协调粮食供需。

储备体系改革:推动 “战略储备区域化”,例如东南亚大米联盟,以平衡出口国囤积和进口国脆弱性的问题。

3.粮食安全与公平分配

低收入国家危机2023 年有 2.8 亿人面临极端粮食不安全,数量较 5 年前翻倍。需要针对性援助,如对非洲之角进行定向粮援,以及进行生产性投资,如建设小型灌溉设施。

减少产后损耗:全球粮食浪费占产量的 30%,升级冷链物流和加工技术是减少损耗的关键。

四、未来展望与风险提示

1.短期(2025Q2)

若拉尼娜现象持续,南美玉米、东南亚水稻产量面临的风险将升级,价格波动会进一步加剧。此外,美国贸易政策变动可能触发关税战。

2.长期(2030+)

若全球升温突破 1.5°C 阈值,北美、黑海等小麦主产区的减产风险可能达到 10 - 15%,这迫切需要加速农业系统转型。

五、结论

全球粮食市场正处于 “气候 — 政策 — 技术” 三重变革的交汇点。短期内,需要应对区域性供应冲击与贸易摩擦;长期来看,则依赖技术创新与制度协同,以实现 “产量增长 — 环境可持续 — 公平分配” 的平衡。

 

 

 
 
 
 
  

    

订阅号        微信群

辽宁省畜牧业协会版权所有 2016 辽ICP备16012756号
地址: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南驻路11号301室 邮编:111000 电话:0419-2306200
网址:www.lnxmxxw.com 邮箱:lnxm@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