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地建设与设施
(一)选址要求
1.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远离污染源(工业区、交通干道)的区域,以辽宁中东部丘陵地区为佳。
2.场地需排水良好,防止雨季积水,土壤以沙壤土为宜。
3.水源充足且清洁,建议打井或接入自来水,避免使用污染河水。
(二)鹿舍设计
1.布局:分设运动场(每头鹿10-15㎡)和遮阴棚(3-4㎡/头),运动场地面铺粗砂或碎石防滑。
2.保暖防寒:辽宁冬季寒冷(-20℃以下),墙体加厚或填充保温材料,棚顶加盖草帘或保温膜,地面铺20cm厚垫草。
3.通风降温:夏季高温(30℃+)时,安装排风扇或喷淋系统,运动场栽植乔木遮阴。
二、品种选育与引种
(一)推荐品种
1.双阳梅花鹿:产茸量高(鲜茸单产1.5-2.5kg),适应性强,适合辽宁中北部地区。
2.西丰梅花鹿:本地优良品种,抗病力强,鹿茸分枝形态优美,市场认可度高。
(二)引种注意事项
1.从正规种鹿场引种,查看《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检疫证明。
2.选择3-4岁健康种鹿:体型匀称(成年公鹿体重120kg以上)、毛色光亮、茸型对称。
3.运输避开夏季高温和冬季极寒,运输车辆做好防滑、防应激措施(如铺垫草、喷洒镇静剂)。
三、饲料配制与投喂
(一)饲料结构
1.粗饲料(占日粮60-70%):
辽宁本地资源:玉米秸秆(青贮或黄贮)、大豆秸秆、柞树叶、苜蓿草。
冬季补充胡萝卜、南瓜等多汁饲料(每日1-2kg/头)。
2.精饲料(占30-40%):
配方示例:玉米55%、豆粕20%、麦麸15%、预混料5%、食盐1%、磷酸氢钙4%。繁殖期增加豆粕至25%,添加维生素E(200mg/头/天);生茸期添加蛋氨酸(0.3%)和锌(50mg/kg)。
(二)饲喂管理
每日饲喂3次(早、中、晚),先粗后精,夏季增加青绿饲料。
换料需逐步过渡(5-7天),防止瘤胃酸中毒。
辽宁冬季可投喂发酵饲料(如玉米秸秆微贮),提高适口性和消化率。
四、繁殖管理
(一)配种技术
最佳配种期:9月下旬至11月中旬,母鹿发情周期18-20天,发情持续12-24小时。
(二)配种方式:
群公群母(公母比1:15-20):适合小规模养殖,需防止公鹿争斗。
人工授精:采用鲜精稀释输精(精子活力≥0.7),受胎率可达80%以上。
(三)产仔护理
辽宁地区产仔期多在5-6月,需提前准备产房(温度15-25℃)。
仔鹿出生后30分钟内吃足初乳,弱仔可人工辅助哺乳。
产后母鹿补充红糖小米粥(红糖100g+小米500g),促进恢复。
五、疾病防控
(一)常见疾病防治
瘤胃积食:饲喂定时定量,发病时灌服石蜡油200ml+鱼石脂10g。
布鲁氏菌病:每年春秋两季全群检测(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鹿扑杀无害化处理。
寄生虫:春季用阿苯达唑(10mg/kg体重)驱虫,放牧鹿夏季定期喷洒溴氰菊酯防蜱虫。
(二)免疫程序
新生仔鹿:7日龄接种巴氏杆菌疫苗,30日龄口蹄疫O型灭活苗(2ml/头)。
成年鹿:每年3月、9月分别接种口蹄疫、炭疽疫苗。
六、鹿茸采收与加工
(一)采收时机
头茬茸:5月下旬至6月中旬(二杠茸,角长15-20cm时)。
再生茸:8月中下旬(辽宁地区可采收率约30%)。
(二)加工工艺
煮炸定型:鲜茸沸水煮炸3-4次(每次30秒至2分钟),至茸皮缩紧。
烘干:65-70℃烘箱内初烘4小时,后降至55℃烘至含水量≤18%。
辽宁特色加工:部分鹿场采用“冷冻干燥法”,保留鹿茸活性成分,附加值提高30%以上。
七、政策与市场对接
(一)合规手续
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县级林业部门),产品销售需《野生动物经营利用核准证》。
加入“辽宁梅花鹿产业联盟”,获取技术支持和统一品牌授权(如“铁岭鹿茸”地理标志)。
(二)销售渠道
鹿茸可通过“西丰鹿业市场”(全国最大鹿产品集散地)批发;鹿肉对接高端餐饮(如沈阳鹿鸣春饭店)。
电商渠道:通过京东“辽宁特产馆”、抖音直播销售鹿茸片、鹿茸酒等深加工产品。
八、成本与效益分析(以50头规模为例)
1.年投入:饲料18万元(精料1.5元/斤×6吨/头)+ 人工5万元 + 防疫2万元 = 约25万元。
2.年收入:鹿茸(鲜茸4kg/头×500元/kg×50头)= 10万元;仔鹿(30头×6000元)= 18万元,合计28万元。
3.净利润:约3-5万元,随鹿茸价格波动(近年鲜茸均价400-600元/kg)。
总结:辽宁省梅花鹿养殖需注重地域适应性管理,冬季防寒与夏季防暑并重,结合本地饲料资源降低成本,同时通过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建议与当地畜牧技术推广站合作,定期参加技术培训,确保养殖效益可持续。
注:本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